在给出上述各种劝勉(4:1-9)之后,保罗引出了他的最后一个话题:来自腓立比人的物质帮助。在这几段经文中,对于物质上的给予,保罗分享了他的看法:1)他的喜乐, 2)他的满足,3)他们的伙伴关系。
喜乐(10):保罗开头就提到“我喜乐”。他回忆了收到腓立比人帮助的喜乐,并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他的喜乐。他首先说,在主里欢喜,这种喜乐不同于无神观中仅仅对于物质帮助的欢喜。这种喜乐是来自于对主在其中做工供应的深深感念。其次,保罗是“非常喜乐的”。这是一种巨大的喜乐。尽管作为使徒是应当得到经济资助的,保罗在这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点的理所当然。再次,保罗的喜乐是因为知道朋友对他的关切。保罗说,正是因为这种深深的关切才让他们(腓立比人)慷慨解囊。之后保罗又很快的澄清:并不是他们之前对保罗漠不关心,其实他们一直都想着保罗,只是没有机会付诸行动。
满足(11-13):随即保罗又做了另一个澄清:他喜乐不是因为他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。保罗的满足点不在物质的供给上。他在任何的生活环境下都能得到满足。然后保罗列举了各种生活处境中的悬殊落差:“贫穷或富足”,“饱足或饥饿”,“丰裕或缺乏”。对于保罗来说,自我的满足与周围的环境变化无关,而只和那个他仰仗的神有关,那个赐予他力量的神,他就是耶稣基督,我们的主!在主里,保罗对于所有生活的起起伏伏都能泰然处之。这是一种有耶稣基督足矣的自我满足。保罗在希腊语中用这个词 au-tar-keis (αὐτάρκης) 来表达这种状态。这是一种无关外界影响的满足。只要我们有耶稣,我们就很满足,别无所求!最后,保罗指出,到达这种状态是一个学习的过程:“我学到了”(4:11)和 “我掌握到了秘诀” (4:12)。让我们也能在那个赐我们力量的主里得到满足。
伙伴关系(14):教会把使徒们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。“[你们]分担了我的痛苦”。信徒们应该和那些为耶稣受苦的同伴们站在一起,为他们分担(希伯来书 10:33)。